人走茶凉,墙倒人推,冷不过人性,凉不过人心。
这世间虽然也不乏人性的温暖,但我们永远不能因为对方表现得善良,而忘记了他也有人性的弱点。
只有认清了人心的阴暗面,才能肆无忌惮地享受人性的光辉。
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没了;你的坏对别人来说就像一个疤痕, 留下就永久在,这就是人性。
——朱德庸
人性善恶争论是人类在行为心理上是以利他为本还是以利已为本的争论。人本性是利他还是利己这不仅决定了个体个人的处世待人的态度,还决定了领导者特别是国家统治阶层在制订管理方针政策时是以强行管制为主还是以教育引导为主的趋向。
正是由于有“人性本恶”的见解,才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法治”;正是由于“人性本善”的见解,才有儒家在西汉后推崇的以道德感化为的“德治”。
在中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形成多种派别。
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扩而充之,便可形成仁、义、礼、智的善性。
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荀子·性恶》)善性是后天人为的。其实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的善恶论都是立足于国家治世之道而衍生出来的,或者说他们所提倡的善恶论是为自己的主张实现找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理由。孟子提倡仁政,因为他觉得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又在后期发展中有逐渐趋向于善,所以实行仁政不仅可以巩固人的“本善”还有助于君王统治。而荀子呢,在主张上比孟子更为辩证一些,他主张在仁政的基础上还要实行法治,所谓儒之教化,法之天下,因为他觉得人性是本来就是恶的,君主要以强硬的手腕去遏止这种“恶”的发展。既然这种“本恶”又有变好的可能,那么在法治的同时又以儒学点化。
当然还有,
墨家的性“素丝”论,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道家的性“素朴”论。庄子认为人天生本性上是无知无欲的;
汉杨雄的性善恶混论;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他认为在人的天性当中,同时具有善、恶这两种因素,并且两者混杂。而善人、恶人之分则是决定于后天的修养。其中发扬善的因素的人则为善人,发扬恶的因素的人则为恶人。而人的气质,就是向善或向恶的凭借。其说是对孟子性善论和有了性恶论的折衷。人的天性当中,同时具有善、恶这两种因素,并且两者混杂。而善人、恶人之分则是决定于后天的修养。
汉朝董仲舒等的性三品论。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人副天数”,人是天的副本,人的身体和性情都来源于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他认为,人性的根源是阳,表现于外为仁,是善;情的根源是阴,表现于外为贪,是不善。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这两种都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出:“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他从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北宋的司马光的人性的先天不等论,司马光认为人生来 在人性善恶上就先天不平等,无论圣人还是愚人善恶都是兼而有之,只是有些在善性上会占优势,有些人在恶性上会占优势。
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的心学认为:“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
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认为人性绝非在“初生之顷”就定型,一成不易,而是随着环境和教养的不同,“性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认为人性是可以培养和不断完善的;
在外国古代社会中还未有就人性善恶所进行的激烈的争论过程。但西方某些基督教派认为人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罪,这种罪是无法消除的,而且是一代传给一代,永无停止,这就是“原罪”。而原罪的由来是来自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为“原罪”,而产生了:贪婪,嫉妒,傲慢,仇恨等“罪性”。(例如:七宗罪)。再因为“罪性”,而产生了,杀盗 假 见等,各种“罪行”。(例如:十条诫命)。印度教与佛教都有“业报”与“轮回转世”之说,认为人许多的幸福与苦难都是前世因果报应的结果。
社会学定义
现代社会学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只有一种人性。这是不同民族之间能够交流、达成理解的前提。根据对婴儿反复实验,显示人性是进化的结果。人性中与生俱来即存在由于祖先生存的险恶环境衍生的对生存的渴望,对胜利的渴望,对与自己相似的伴侣的渴望,对同类间自己地位的关心,及由于史前人类的习惯和同理心还有对同类帮助的冲动。从人脑的结构来看,这些都直接对前额叶造成影响,可以被出生后的记忆和周围事物所改变。
哲学定义
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认为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无产阶级有一个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个人性,这两种人性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解决。
在我看来,人性的衡量标准有三个,一是指人应该遵循的人道衡量,二是用原本的兽性衡量,三是用社会发展的眼光来衡量。
【鸣谢】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庄先生0592-5186035转载原文网址:http://www.chinahrd.net/blog/416/903086/415898.html
BirKim Copyright © 2011-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佰俊厦门猎头 版权所有;厦门猎头公司(佰俊人才服务许可号:350200RL1108),邮箱:957489132@qq.com,客服:4000809881;
工信备案号:闽ICP备2022001179号-5;公安备案号: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2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