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盖洛普持续多年的调查显示,78%的人对工作满意。这个结果与人们关于工作的观点反差较大。在人们的意识中,人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出于无奈而工作的,就人的本性来说,人是不愿意工作的。
人是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进化的产物,人之所以能够中众多物种中胜出,就是因为人在进化过程中,劳动的本能越来越强,是劳动给予人战胜自然的力量。所以,劳动是人的本能,是成为人的基因的需要,离开劳动,人不但物质需要无法满足,精神方面也是不健全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离开母亲的呵护一样。经典名言一语概括: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工业革命之前的采集狩猎时代和农耕时代,人们获取食物和生活必须品的劳动是完整的,从寻找猎物到捕获猎物,从播种到收获,人们可以预见点点滴滴的付出会带来丰硕成果,成就感经常涌现;技艺的差异导致成果的差异,人们可以体验到对技艺的钻研也会带来丰硕成果,自我激励事事都有。在那个时代,辛苦劳作不仅创造生活必须品,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那么,是什么造成人们对劳动(工作)的态度与人的自然本性之间如此反差呢?是什么造成劳动的异化呢?是西方近代工业化。
工业社会,人被当做机器使用,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本来具有意义的工作被拆分成乏味的片段,工人只需要按照指令做简单的操作,虽然简单但需要无限地重复,工作变得毫无趣味感、成就感、意义感,更谈不上乐趣。取而代之的是枯燥感甚至厌恶感,造成人只想远离工作。人的好奇心、成就欲望、对完美的追求等等天性被深深地压制着。劳动和生活在这里第一次被割裂开来,劳动是谋生的手段被不断地强化,成为人们牢不可破的认知!
除了劳动分工使工作变得乏味,还有与劳动分工相关联的商品交换原则下的雇佣劳动,也给工作的本来面目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人们从孩提时代起就被不断的告知:从小要努力,学会一身本领,长大以后有一份好工作,唯有这样人生才能过得幸福。社会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早早埋下了“工作为了生存”的印记。进入企业工作以后,企业的“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把这种预设进一步强化,特别是一些企业实现严格的绩效制度,员工收入与工作绩效“精准”对等,使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在“付出——回报”关系上,把这种错误的预设发展到了极端。人对事物的认知具有选择性,选择的滤网就是人固有的各种假设。正是由于员工固有的“工作为了挣钱”的预设,导致员工看待自己的工作时只关注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关注自己的投入是否值得,而把自己实实在在体验到的工作中的乐趣过滤掉了,以至于不少人从来不承认自己在工作中体验过乐趣。这就是反复被心理学家们证明的道理:人的内在驱动力会因为外部激励的强大而被严重抑制。
有一种偏见叫群体偏见。当多数人认定一个死理,新人就会毫不怀疑的接受并认可。“工作为了挣钱”就是这么个死理。不少人被这条死理蒙蔽了双眼,根本看不到每天刺激眼球的工作里的乐趣。更奇怪的是,有的人明明被工作本身驱动陷于其中不能自拔,却死活不承认自己是因为工作而工作。
所以,不是工作没有乐趣,是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抽走了乐趣。
当今,工业化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历史开启了信息化智能化时代。造就工业化辉煌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一种适应个性化定制化的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舞台。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导致机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人的重复性、简单化的劳动,人的工作将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性、挑战性,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人的自主性和想象力,人作为机器这种扭曲人性的生产方式将成为历史,工作(劳动)回归到作为展示人性光辉平台的地位,人得以在一个新的高度享受自由:想象力的自由发挥,探求自然奥秘欲望的满足,对美的极致追求的体验,成就感的充分体验,等等。
历史总是在向高一级的轮回中前进。
作者:一线洞察 来源:世界经理人博客
BirKim Copyright © 2011-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佰俊厦门猎头 版权所有;厦门猎头公司(佰俊人才服务许可号:350200RL1108),邮箱:957489132@qq.com,客服:4000809881;
工信备案号:闽ICP备2022001179号-5;公安备案号: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2438号